榫卯結構-----木制品的常見固定方式
榫卯結構-----木制品的常見固定方式
現代城市里,大到高架、房屋、地鐵,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,都需要鐵釘、螺帽來做“關節”。可這些關節并非錚錚鐵骨,溫差變化、遇水潮濕,金屬容易變形、生銹,造成螺帽松脫,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覺中變得“不齊整”了。
中式的傳統實木家具就毫無此類后顧之憂。中式家具的結構靈魂,便是榫卯——凸出部分叫榫(或榫頭),凹進部分叫卯(或榫眼、榫槽)——不用鐵釘,不破壞木質本身生長結構,依靠測量、切割、打磨、安裝等純手工制作,在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凹凸結合的處理方式,完成一件家具。
古人講究純天然、無添加,光用木頭打造家具,釘子、膠水一概不考慮,遂也用木頭巧奪天工地制成了榫卯。凸起的榫與凹進的卯,有點像螺絲與螺帽的關系,但相互間的匹配更渾然天成,更天衣無縫,就這樣把一件大家具搗鼓成了一副“七巧板”。
木屋的固定方式也是榫卯結構的連接方式, 這種結構在我國古代的建筑應用上是十分成熟的,做工也十分的精妙,相比現代木屋的榫卯結構要復雜的多,現在木屋所使用的榫卯結構只不過是簡單的把兩者放在一起。榫卯結構的穩定性為木屋的穩固帶來了良好的基礎,這也是木屋能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。
上一頁
上一頁